您现在的位置: > 中国物联网 > 物联观察 >海尔神话破灭?市值仅为格力、美的三分之一!

海尔神话破灭?市值仅为格力、美的三分之一!

来源:第一观点  日期:2019/6/3 14:19:23   浏览次数:    我要收藏

相信大家都知道“断臂自救”这一典故,但如果一个人“断臂”后发现根本没有问题,那么他此刻内心会有何感想?恰恰现在的海尔就是这样的一个角色。

  今年白电市场整体形势依旧不太乐观,根据奥维云网预测数据显示,2019年白电(冰箱、洗衣机和空调)市场合计零售额为3729亿元,同比仅为0.4%的增长。其中,海尔的处境更让投资者心中不安。

  在2019年Q1财报中显示,海尔一季度营收为480亿,同比增长10.17%,但这却是海尔近11个季度以来的最低增速。这意味着,曾经的“高速列车”,现在已经开始在“降速行驶”,与竞争对手的差距更是渐行渐远。

  截至2019年5月28日,三大白电企业的市值对比:美的总市值为3337亿,格力总市值为3303亿,海尔总市值为1038亿。可见,十余年前曾位居国内家电龙头的“海尔兄弟”,如今已经在白电行业的跑道上开始掉队。

 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,随着白电行业竞争更加趋于白热化,海尔能否在下一季度迎来新的增长,依然是未知数。

  远超同行的营销费用,效果却不尽人意

  根据去年财报显示,海尔在2018年总营销费用高达287亿元,创下了历史最高;而且销售费用占营收的比重更是达到了15.63%,远远超过格力与美的。

  据悉,2018年美的销售费用为311亿元,高于海尔,但所占营收比重却为11.87%;而格力电器销售费用为189亿元,占营收比重为9.45%,二者都不及海尔。

  其实早些年,海尔也是一家制造企业,以“中国制造”闻名业界。但随着企业盈利水平下滑,海尔的掌门人张瑞敏认为,“家电行业的竞争已经不再是由技术的领先与规模的扩大来推动,而找到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才是取胜的关键。”

  于是,海尔开始向营销企业转型。

  不过,对于海尔由“制造企业”向“营销企业”转型,业界早就充满了疑问。甚至有业内人士在当时直接站出来指出,“全球家电行业普遍是依靠低成本制造优势来提振销量,海尔盲目向营销转型的举措危险性很大。”

  再拿业绩增速来对比,海尔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同比增长了7.71%。而格力电器净利润同比增长为16.97%,美的集团净利润增长为17.05%。三者对比,海尔丝毫没有取得任何优势。

  而在净利率方面,海尔也早已不再是格力与美的的对手。据行业内部数据显示,白电企业的净利率一般维持在7%左右,但海尔从2015年至2017年的净利率分别为6.60%、5.62%、5.68%。同样对比格力与美的,格力三年均高于12%,美的三年均高于7%。

  在某位行业观察人士的眼中,“较高的销售费用,虽然‘帮助’青岛海尔抢占了一定的市场份额,但同时也使得海尔的销售净利率低于竞争对手。”

  从结果来看,这些年不断增加营销开支的海尔,不仅被格力、美的反超,甚至还被竞争对手越落越远。

  海外市场与厨电业务成海尔营收最大败笔

  值得注意的是,导致海尔营收增速下降的两位“主犯”分别是厨电业务与海外业务。

  其中,海尔厨电业务由于受到整体市场环境影响,同比下降12.64%;而财报中的海外业务数据就只能用“惨淡”二字来形容了。虽然表面看上去2018年海尔北美业务收入528亿元,较2017年同比增长12%,但这一数据却要低于国内市场。

  要知道,海外业务占据海尔整体业务的42%,其中,北美市场更是占据海外市场近7成的比例。这样的成绩根本对不起海尔并购GE的付出。早先,海尔耗费55亿美元获得了GE品牌40年的使用权。但从效果来看,海尔这一投资显然并不理想。

  此外,华泰证券也表示:“青岛海尔受海外业务拖累,2018年毛利率为29%,同比减少2%。从区域上看,海外毛利率为24.96%,同比减少3.99%,国内毛利率为31.54%,同比减少0.825%。”

  其实,海尔的国际化之路早就出现过问题。

  在21世纪初,海尔开始通过海外建厂和收购海外工厂的方式来开启国际化之路。但在此期间,海尔自身业绩并未有较大增长,反倒是净利润不断下滑。其中1999年在美国所建立的海尔美国工业园连续亏损9年,2006年的净利润也仅为2001年的一半。

  早在海尔刚刚开始国际化之时,就有媒体称,“国内市场需求足够大,海尔却过早开拓国际市场,这样做成本大,风险高。简直就跟不在国内吃肉,却跑到国外啃骨头一样。”

  而且,在海尔随后全力拓展海外业务时,美的、格力逐渐悄然赶上,并最终实现反超。

  “人单合一”后的海尔却陷入高管贿赂丑闻

  根据梳理发现,“人单合一”一词在2018年的财报中一共出现了14次。

  早在2005年,海尔开启了“互联网转型”之路,施行“人单合一”及“小微化”的管理模式,目的是为了直接了解用户需求。

  而“人单合一”在张瑞敏眼中,简直就是完美匹配海尔管理模式的最佳解决方案,“海尔内部再没有上级和下级,却只有三类人—平台主、小微主与创客。这三类人都是竞单上岗,按单聚散。倡导人人都是CEO的精神。”

  当时的海尔对外宣传,“人单合一”更有利于财务优化和降低库存,但从历年的年报来看,管理费用和存货不降反升。其中,管理费用从2013年的6.29%提升至2017年末的6.99%。而2015年末,海尔账面的应收账款仅61亿元,到2018年年中已经达到了169亿元。此外,去年年中账面存货也达到了225亿元。

  在一部分业界人士看来,海尔这次调整堪比一场“自杀式行为”:“人单合一”理论是张瑞敏向传统组织管理模式的一次“跃进式”尝试,以海尔作为实验室,推行的一场“自杀式”变革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海尔“重拆组织”自然也付出了沉重代价。据消息显示,2014年间海尔曾因裁撤员工过猛引起了业界轩然大波,遭遇不少恶评。更可笑的是,海尔除去了中层管理,留下的高管却在近日陷入了贿赂丑闻当中。

  据网上消息了解,山东广电网络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咨询委员会副主席,原任青岛有线网络(集团)莱西有限公司总经理兰希海因贪腐被判。而细节显示,2008年,被告人兰希海在担任莱西有线公司总经理期间,曾向海尔公司采购机顶盒三万台,在与青岛海尔公司数码商品开发事业部负责人沟通后,以宣传印刷费的名义将青岛海尔电子有限公司的回扣10万元,打入兰希海指定的公司账户。

  写在最后,

  在文章的最后,我们抛开海尔内部管理的各种弊病不谈,再来看一下海尔的研发。2018年,营收最高的美的集团,其研发投入居于榜首,为98.1亿元,而营收较低的青岛海尔,研发投入仅53.98亿元,不足美的集团的六成。而现如今业界普遍认为,就制造业来说,技术永远都是决定性的,如果技术落后,那么一定会被动挨打。

  转型无果,高管无能,张瑞敏唯有负重前行,海尔的神话是否将会被终结?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踊跃留言,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!


>> 更多相关信息:
在百度中搜索海尔神话破灭?市值仅为格力、美的三分之一! 在好搜搜索海尔神话破灭?市值仅为格力、美的三分之一!
在有道搜索海尔神话破灭?市值仅为格力、美的三分之一!在搜狗搜索海尔神话破灭?市值仅为格力、美的三分之一!
>> 关于企业公告的相关资讯
推荐编辑